小村“半邊天”脫貧記
天高云淡,秋高氣爽。10月26日上午,暖陽鋪灑在豐收的田野里,映襯出亮眼的金黃色。在舒城縣千人橋鎮興豐村朱莊組,51歲的村民朱學仕正坐在輪椅上,妻子徐從秀陪伴在身旁,瞇著眼睛曬太陽。
“老朱剛出事的時候,我真是感覺天都塌了,多虧了鎮村兩級的干部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,我們才能從困境中走出來,現在兩個兒子都參加工作了,我們家的產業也越來越紅火,自從脫了貧,生活更有奔頭了!”徐從秀笑著告訴記者,今年,她家的收入近4萬元,不僅生活上有了保障,也為他們下一步繼續擴大養殖規模,從擺脫貧困到走向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原來,朱學仕是村里小有名氣的木匠,家庭生活也很殷實幸福,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車禍,卻讓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了困境。1999年12月,朱學仕在回家途中遭遇車禍,導致下肢癱瘓,照顧他的重任、繁重的農活以及養育兩個兒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妻子徐從秀的身上。2014年,朱學仕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,針對他家的貧困情況,鎮村兩級和扶貧工作隊想了很多辦法,在落實國家健康扶貧、教育扶貧等各項政策的基礎上,積極幫助他家謀劃產業扶貧項目,在政府的大力引導支持下,徐從秀先是在自己5畝水稻田里開始小龍蝦養殖,后來又承包了近40畝的水塘養魚,為減少在水產養殖中的損失,村里還經常性帶領徐從秀參加各種養殖專業技術培訓班,經過多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辛勤勞動,朱學仕家于2016年便實現脫貧。
興豐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王能穩告訴記者,“下一步,我們想結合國家的相關政策,一邊幫助他們家擴大產業規模,一邊積極為他們爭取產業扶貧貸款,將他們家打造成全村乃至全鎮脫貧致富的樣板,鼓勵更多的貧困戶通過自力更生實現脫貧。”
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。同樣,扶貧先扶志,勇挑家庭重擔,爭當脫貧先鋒的,還有該鎮三汊河村朱南組的孔令久和張房村墩塘組的肖仁鳳。她們都是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,共同的不幸,都是源于丈夫因病去世,家中失去勞動力,進而失去經濟來源而導致貧困。但幸運的是,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,她們不等不靠,憑自身努力,勇敢地從生活的陰影里“站”了起來,闖出了一條致富的道路。
孔令久今年40歲,早年喪偶之后一直未嫁,帶著女兒生活,家里還有今年88歲高齡且疾病纏身的公公,一度是村里的低保戶。但她不等不靠,一直靠租種外出戶農田為生活來源,農閑之余從事苗圃看護,增加收入。今年,在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,被聘為生態護林員。
“有手有腳,自力更生。”這是孔令久最簡單的話語。該村黨支部書記涂正前告訴記者,在年初召開的全村脫貧攻堅大會上,孔令久在發言時,就站出來說:“黨和政府幫了我這么多,女兒也通過教育扶貧順利地走進蚌埠醫學院的大門,我堅決擁護黨和政府精準脫貧的決策,爭做我們村2018脫貧第一人!”
同樣,張房村墩塘組57歲的肖仁鳳,也是在丈夫因病去世之后,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之下,不僅脫了貧,現在還翻蓋了兩層樓的“小洋房”。用該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倪壽穩的話說,這些村里的“巾幗英雄”,在脫貧攻堅的路上,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,為實現小康發展,發揮了“半邊天”的作用。
舒城縣委宣傳部參與扶貧排查的干部付先中告訴記者,舒城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,2018年是舒城縣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的關鍵之年,為順利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任務,從9月26日起,該縣全面啟動專班入戶排查工作,由2317人組成的入戶排查專班深入全縣394個行政村,開展“大排查、大盤點”。工作中,切身感受到鎮村干部和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、因戶施策,針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,積極落實國家一系列扶貧政策措施,引導有條件的家庭通過發展產業扶貧、就近就業等方式增加收入、擺脫貧困,不僅取得了顯著的效果,也得到了廣大貧困戶的主動響應,特別是千人橋鎮這些鮮活的脫貧“巾幗英雄”事例,為全鎮乃至全縣的精準脫貧帶了個好頭、樹立了榜樣、積累了經驗。(?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瑞 曹辰 王麗)

相關文章
1、本網所有內容,凡注明"來源:六安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六安新聞網所有。
2、本站版權所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,歡迎轉載,請務必注明出處:[六安新聞網]